一头,畜牧业需要发展,以保市场供给,促农民增收;另一头,畜禽粪污造成污染,已成大农业面源污染源。两头都重要,但两头又看似一对矛盾,难以调和。
湖北省畜禽养殖如何越来越“绿”
近日,记者走进猪圈、田间探究,发现各地创新不断,探索出许多“变粪为肥”“变粪为钱”的新路子,促进了畜牧业良性发展,也为乡村美景增添了新动能。
有机肥翻抛机,粪便变有机肥,往日臭猪场今成大花园
武汉一家养殖基地,位于江夏区,说它是猪场,更像是花园。千余亩苗木红绿相间,500亩水塘鱼跃荷香,数十栋蓝瓦白墙的猪舍静卧林中,这里养着2万头生猪,却闻不到猪粪的异味。
“猪场每天要产生近百吨粪污,都被这些苗木、鱼儿和附近的农田‘吃’了。”该养殖基地负责人笑着说。
怎么吃?猪粪含水率达到之六十五直接送入发酵池进行处理;处理过程通过定期的翻堆,废气来源于发酵车间,避免堆体厌氧即可避免恶臭气体的释放;并对发酵车间臭气、废气进行收集,输送至生物滤池进行除臭处理;为猪场内外6000多亩田地免费供肥。
然而,几年前可不是这样。雨水粪水未分离,猪粪猪尿混在一起,每天产生的粪污达200吨,公司花近千万元建污水处理设施,每年花近20万元保运转,但还是难以全部达标排放,负责人头痛不已。
负责人的烦恼具有普遍性。前几年,全省有1800多家规模养殖场采用污水深度处理模式,但因设施资金投入大、运行成本高、处理效果不稳定等,很多处理设施成了摆设。
为此,近年我省(以下皆指湖北省)调整工作思路。畜禽粪便就近生产有机肥、变肥入地,成为主攻方向。
该养殖基地成为探路者之一,流转土地种树、养鱼,改造猪舍减少粪污,送肥到田。“虽然花了1000多万元,但猪场免后患,村民获实利,值!”基地负责人感慨地说。
禁养限养 废物利用 严控严管,湖北畜牧业呈现“绿色”美景
自我消纳、基地对接、集中收集处理,成为消灭畜禽养殖污染的三把利剑。同时,提高养殖水平,实行清洁生产,源头减污,效果也十分明显,如今的湖北畜禽,越养越“绿”。
据统计,湖北全省5.4万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,3.3万个配套建设有粪污储存设施设备,占比64.3%;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7.8%。293个有机肥厂年产有机肥220万吨,年产值近20亿元。
2015年10月,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利用工作会在我省召开,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、农业部总畜牧师王智才均表示,湖北为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探索了经验。行走荆楚原野,随意排放养殖粪便的情况逐渐消失,好空气、干净水正在回到村民身边。
同时,湖北省109个县(市区)已划定禁养区1527个,总面积25801.51平方公里。目前,禁养区里已搬迁或关闭养猪场1811个,其他畜禽养殖场495个。史上严“环评关”,将淘汰大批不过关的畜禽养殖场(户)。
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说,不污染环境,是畜禽业发展的前提,即便在限养区、适养区里,如果污染了环境,又整改不到位,同样面临关闭。一定要让湖北畜牧业增添更多“绿色”。
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得当,畜禽废弃物就是宝贵的自然资源。做好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工作,既可以实现零污染、零排放,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清洁生产;也可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,促进有机肥对化肥的有效替代,做到“变污为净”、“变废为宝”和绿色生产。